古代中国居然有强制相亲?晚婚还得交税?股票怎么开通杠杆
在先秦时期,30岁未婚的男性和20岁未婚的女性就会被官府贴上大龄剩男/剩女标签。
《礼记》明确规定:男三十、女二十而无夫家者,媒氏会而合之。
这意味着达到年龄上限还没结婚,官府会指派官方媒人强制安排相亲。(强制这个词让30岁未婚男女瑟瑟发抖)
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推行严苛的催婚令:女子十七岁未嫁,不仅本人受罚,其父母也要承担连坐之罪。
这种将婚配义务与刑罚捆绑的政策,开创了中国古代强制婚配的先河。
由于先秦史料稀缺,并没有关于普通人实际结婚年龄的记载。以《左传》所载鲁国国君为例。6位有明确婚龄记录者中,5位在14-25岁成婚,均符合《周礼》男三十而娶的礼制建议。
展开剩余72%但是有一个大龄特例,那就是鲁庄公37岁仍未婚,堪称先秦黄金单身汉。
但是却未见鲁庄公晚婚处罚的记录,可能因国君身份豁免,或当时对男性婚龄执行较宽松。
秦末战乱与暴政导致人口锐减,迫使汉王朝将女子最晚婚龄从20岁骤降至15岁。
▷汉武帝
与先秦的强制相亲不同,汉朝则通过税收杠杆来鼓励结婚。汉惠帝六年(前189年)诏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
汉朝的1算为120钱。也就是说对15岁以上的未婚女性征税,征到30岁赦免。这期间支付的税钱最高相当于普通家庭半年的口粮钱。
汉代五算单身税政策直接导致婚龄断崖式下跌,据《汉代婚丧礼俗考》记载,当时普遍婚龄骤降至男15-16岁、女13-14岁。
这种强制催婚政策催生了畸形的婚恋市场,富家女被迫下嫁贫民,贫困男性突然抢手。
《盐铁论》记载政策实施三年后出嫁率有所提升。这一经济制度对汉初人口恢复的确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汉武帝六年(前129年),汉朝的人口迅速恢复至3600万,尤其是在黄河中下游,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人口增长了2.5倍,国库也充盈了。
这为汉武帝征讨匈奴提供了强大的人口支持。但是这盛世背后,牺牲的是所有底层女性的幸福。
到了唐代,唐玄宗规定男十五、女十三以上听婚嫁。官方为了扩充劳动力,以鼓励婚育为主,因此结婚年龄基本维持在20岁以内。
自宋至清,民间实际结婚年龄逐渐提高,有学者对宋朝墓志铭记载的60名女性进行了统计,平均结婚年龄为17.67岁,且多数集中在17-19岁。
明代文献《泰泉乡礼》则记载男子16-25岁、女子14-20岁为常见婚龄范围。
随着古代经济的繁荣与人口增长,统治者的婚育政策逐渐从单一惩罚转向胡萝卜加大棒的奖惩并行模式。
以北宋为例,宋仁宗时期推行养胎令,怀孕妇女可获得官方补贴,贫困家庭更能享受赋税减免等福利。
时至今日,政策转向婚育奖励,比如生育补贴、购房优惠、延长产假等。再无强制和惩罚了。
但我看,变的只是手段,本质仍是将人异化为人口工具的思维。真正的进步,不在于惩罚(绑架)未婚或奖励生育,而在于什么?
应该没人可以制定出适用所有人的标准股票怎么开通杠杆,那就请尊重个体的选择吧!
发布于:安徽省